2024.05.20 【吃慢政治】

章涵
May 20, 2024

--

最近臺灣食安問題頻出不窮,面對上至餐廳下至路邊攤,其實政府很難事前全面把關,而有人認為必須仰賴店家良心。然而,店家在食材購入與處理上必須跟上現代社會的步調,所以儘管有良心,也不見得真的能全面把關。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今天看到這陣子食安問題以來,甚至有史以來最可怕的一則新聞:連鎖日式壽司店的壽司爬出活蛞蝓。這跟一般在網路上看到有毛毛蟲、菜蟲在食物裡是高蛋白質完全不一樣,活蛞蝓有極高可能會毀了那位享用食物的人的一生,以及那個人身邊所有的親朋好友。

政府能夠做到的只是去稽查與罰鍰,可能還有各種檢測指標,爆出食安問題的店家必須過關才能繼續營業,但這些「稽查」動作並不代表未來安穩無虞。原因在於食材購入與處理必須跟上現代社會的步調,而這個原因作為「食材檢測過關所以不會有食安問題」因果關係中的一個節點,介入並截斷了這條因果關係,造成食安問題的風險一直潛藏著。

尤其像壽司這種要快速處理大量食材並不斷出餐,以供客人挑選的店,是這種所謂跟上現代社會步調的典型,更不要說壽司上面的主菜很多時候追求生且鮮。其他例子諸如生菜沙拉,在大量製造的生產線上,漏網之魚也許真的很難注意到。

可是,我們又不能百分之百要求跟上現代社會步調的店家放慢步調,因為這樣店家將難以面對客人想盡速吃完閃人的需求,尤其在現代每個人中午休息僅一小時的情況下(當然也許還有其他可能,我暫時沒想到)。或者食材購入在把關時,面對大量食材或檢驗時間有限的狀況下,漏網之魚是可以想像的。

所以那是結構性的問題,店家的良心與政府的稽查和把關,終歸只是在結構當中設法面對並處理的策略,但它並不會回應那結構性問題。

然而,在食物消費中,還有一環始終沒有被我們討論到:客人。現在看到食安問題的討論,只會看到對於店家食安把關的討論。這是正常的,作為獲利的資本企業,想賺錢最起碼就是把你的產品搞好,否則怎麼會期待消費者掏錢捧場你。

但是,這個消費模式的假定並無法套用在食物消費上。晚近食農教育的出現,旨在拉近消費者與食物,以及組成食物之食材的產地之間的距離。不僅要我們吃的時候認識這些食物,也要知道食物是怎麼生產到你眼前的,這中間包含從種植到製造到運輸到消費的一系列過程。

不過,食農教育似乎並沒有教我們「要如何吃」,好像如何吃還是個人的事情,或者和食農教育本身並沒有關係。其實這和生理學也有關,因為有報導(應該是基於科學研究)指出食物吃越慢,傳遞到大腦的訊息就會越慢,因此也越容易讓身體知道你攝取足以吃飽的食物分量(希望我沒有講錯);所以相反的,吃越快大腦跟不上,所以為了吃飽只好吃更多。日本飯前會先喝一碗熱湯,其實也是基於相似的道理。

所以我在想,這種「如何吃」能不能放在對食安有所警覺這件事情上?這是我自己也還沒有養成的能力,但如果仍然不改善的話,下次再遇到今天壽司這個案例的話,人生就沒有機會反悔了。所以面對食安問題、面對食農教育,吃慢政治是串聯兩者的關鍵。

吃慢政治在責任上並不是加諸消費者、赦免資本企業。正如Iris Marion Young在《對正義的責任》中所述,為了要對結構性不正義採取行動,其實遭受不正義的群體本身也有責任共同採取行動,而不是理所當然地可以被免除在外。

--

--

章涵

立志向McKeown或Ferguson一樣,成為Iris Marion Young在台灣的繼承人。/Email:johhny290@gmail.com/知性的水豚:https://www.facebook.com/capylove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