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津巴多口述史〉

章涵
Apr 22, 2023

--

原文在「知性的水豚」,發佈於2022.11.07

每天朝九晚五工作之餘,無聊看了一本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世稱「Z博士」Dr. Z)的《津巴多口述史》。會有興趣看這本書的原因,主要在於前陣子在Netflix上看了《史丹佛監獄實驗》,而當時我就認為史丹佛監獄實驗其實是大膽又有創新的,即便這個實驗被認為有研究倫理爭議。

==作為情境主義者的津巴多==

如果要為津巴多的心理學思想、學術研究與政治實踐(並非「直接意義」上的政治)綜括一個詞,那當然就是「情境」。津巴多提到他從高中以來,就和身為同學的史丹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兩人都是「情境主義者」。關於情境主義的描述,我認為津巴多為美軍在阿布格萊布(Abu Ghraib)監獄犯下虐囚事件所做出的證詞,可以相當清楚地呈現出來,津巴多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如果存在壞蘋果,那麼我們首先要詢問蘋果裝在什麼樣的桶子裡面?

以蘋果與桶子的比喻來闡述情境主義可以說是一目了然,當然這不代表桶子的形塑因素只由一種或單向構成,而這正是最複雜的分析階段。這讓我想到大學在修「心理學」(入門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這門課時,不斷在每週要交的類似上課心得或作業的東西上寫「心理學必定是社會心理學」,其實就是一種情境主義的觀點。

那麼,情境主義與社會學式強調社會結構的分析有什麼不同?如果真要做出區分的話,我覺得恐怕社會學還是更強調有某一種制約人們的社會結構的存在的觀點,即使研究方法和分析材料是非常微觀的個人敘事也是(例如:監獄的形塑、出版業的形塑、原住民族教育的形塑)。相對來說,社會心理學則不那麼重視「制約人們社會結構的存在」的分析,而是透過一系列情境的設定(例如津巴多以「監獄」為例)來進行實驗,從中調查人們「如何適應情境所設定的角色」。

最後再提一個有趣之處,雖然津巴多與米爾格倫同為情境主義者,也都做了情境主義的實驗(史丹佛監獄實驗、服從權威電擊實驗),但是津巴多的情境主義實驗或許朝向更深層的方向邁進。在《津巴多口述史》一兩個段落裡,津巴多提到心理學實驗多半「不會超過一個小時」,而很少有實驗像史丹佛監獄實驗那樣長達幾天。我在想正是要有沈浸的時間,才更能彰顯情境如何促使人們越來越適應。

==作為史丹佛心理系明星老師的津巴多==

史丹佛大學作為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排名前幾的明星大學,史丹佛心理系又是全美國最好的心理系,所以津巴多在書裡面提到的所有大學教學經驗,照理來說不應該拿來與我的大學經驗(以及台灣大學教學過程)進行對照。不過在看完之後,我還是深深受到津巴多描述出來的圖像所感動。

對於我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津巴多致力於讓學生在各方面有所成長,而不只是學科知識。書裡有一段津巴多提到他的”Office Hour”永遠歡迎學生到辦公室與津巴多談話。另一方面,津巴多有提到史丹佛心理系教師會為研究生即將到其他大學任教前的「試講」進行訓練,從這我是推估即使只是碩士生,史丹佛心理系教師也會努力幫助學生媒合各種網絡和資源。

換句話說,網絡和資源不是叫你自己去拼出來,也不是叫你就乖乖從底層幹起這些廢話。沒有網絡和資源,也許還要再加上時機運氣,即便在一個地方底層做再久也沒用,而且考量到情境主義的影響,底層工作只會讓我們逐漸對自己及世界失望下去。最近實在看太多這些廢話了,津巴多說的這些不只是一個該被羨慕的夢想與希望,而是指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遇到了各式各樣缺乏網絡與資源的後輩和新人之時,我們會怎麼做?

--

--

章涵

立志向McKeown或Ferguson一樣,成為Iris Marion Young在台灣的繼承人。/Email:johhny290@gmail.com/知性的水豚:https://www.facebook.com/capylovesoc